《浩劫前夕》现已正式发售 光速收获Steam差评如潮
作者:辛子奇 来源:邓曼茹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6:44:50 评论数:
但這起官司經上訴之後,被發回重審,目前也還沒有最終結論。
其中福井、杉山和青柳三位先生都擔任叢書的主編。近期以來,史書中裝配「後照鏡」的風氣日漸普及。
這種撰寫的手法,主要因為十九世紀中葉以來,史學正式邁向「現代性」。這套叢書總共有二十一冊,每冊大約有二、三十萬字。書中的內容,福井撰寫「序文」,杉山執筆第一章「世界史才剛開始:以發自日本的歷史意象為目標」。同樣的,早期專業史家所書寫的世界史,在最後一章(或最後一冊)有關「當代史」的部分,所佔的篇幅一向最簡短。例如內容之一,說:歷史意象並非過去的實體,更非「現實」的具體呈現。
甚至在史學理論的層次上,也主張應該貫通「過去-現在-未來」,古今連成一氣。甚至誇張一點的,在「最後一章」或「最後一冊」裡大談AI和5G等等高科技的影響,看起來很類似科幻小說或電影。尤其是富士山或月亮這種距離遙遠、或者十分巨大的物體,觀看的時候一定都會失去立體感。
看不見的人,尤其是先天失明者,他們不只無法用視覺認知眼前的事物,也難以透過構成人類藝術文化的視覺形象去理解,所以「看得見的人在觀看物體時會自然形成的文化性濾鏡」,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。我們並不是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對象,而是運用「過去看到的東西」來看它。至於無法直接觸摸的事物,他們則會像記住字典上的文字描述那樣,去理解想要理解的對象。對於看不見的人來說,富士山的形狀是「上面缺了一角的圓錐體」。
但是貝瑞博士因為有斜視,所以一直都無法做到這一點。那麼對看得見的人來說呢?月亮大概是「正圓形」、「形狀像盤子」,也就是沒有厚度的平面圖形。
空間裡有桌子和椅子,在那個相同的空間裡還有自己。或許是橫紋造成的效果,木星在一般人印象中大多是三次元的球體。這樣的理解也可以說是概念性的。富士山也是一樣,從澡堂的壁畫到各種月曆、繪本,我們不知道看過多少變形後的「八字扇形」,更何況富士山及滿月都帶有吉祥之意,這種福氣的印象更是強化了「圓滿的圓形」和「八字扇形」的形象。
或許月亮的盈虧變化也加強了這樣的平面性,但為什麼單單只有月亮,在人們心目中形成這麼強烈的二次元印象呢? 原因很簡單,從小時候讀的童話繪本和插圖,到浮世繪及各類畫作,我們都不斷看到各式各樣的「圓月」。一般來說,人類的大腦會透過左右兩隻眼睛所傳達的資訊「落差」,來掌握自己與對象之間的距離和立體感。雖然一般都是以視覺障礙來概述,但視障也有各種類型,而且會導致「大腦的使用方式」有所差異,這裡就以其中的「立體視覺」來舉例說明吧。這樣的貝瑞博士,終於在四十八歲時第一次擁有了立體視覺
我們並不是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對象,而是運用「過去看到的東西」來看它。就拿「富士山」來說吧,這是難波先生提出的例子。
像月亮這樣的天體也是如此。看不見的人,尤其是先天失明者,他們不只無法用視覺認知眼前的事物,也難以透過構成人類藝術文化的視覺形象去理解,所以「看得見的人在觀看物體時會自然形成的文化性濾鏡」,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。
她不僅能明確地認知物體的立體感、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,對於初次造訪的房間也不再感到困惑,因為她能立刻掌握室內陳設的整體狀況。想不到視覺能力也能影響思考方式,這真是個耐人尋味的例子。對看得見的人來說,富士山是「像八一樣往下展開的扇形」(譯註:「八」的形狀在日本有「越到末端越寬廣」的涵義,所以八和富士山都有「吉祥」之意。Photo Credit: 仲間出版 我們看待現實事物的方式,是如何受到藝術性文化的深刻影響,只要試著在腦中描繪木星的形象就能明白。尤其是富士山或月亮這種距離遙遠、或者十分巨大的物體,觀看的時候一定都會失去立體感。當然,我們知道富士山或月亮實際上並不是單薄的平面,但視覺所轉換的二次元形象還是占了上風。
或許是橫紋造成的效果,木星在一般人印象中大多是三次元的球體。空間裡有桌子和椅子,在那個相同的空間裡還有自己。
對看不見的人來說,月亮是球狀的圓球體。掌握空間的方式會影響單字意義的理解,或許會讓人感到意外,但是看得見的人與看不見的人在聽到同一個單字時,腦中浮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。
對於看不見的人來說,富士山的形狀是「上面缺了一角的圓錐體」。貝瑞博士的大腦只「相信」正常眼睛所傳達的資訊,對於另一隻眼睛的資訊則完全「無視」。
文:伊藤亞紗(Asa Ito) 視覺能力也會影響思考方式 「看不見」這個身體特徵會造成資訊處理方式的不同,也會影響思考事物的方式,亦即「大腦的使用方式」。這樣的貝瑞博士,終於在四十八歲時第一次擁有了立體視覺。但是當她有了立體視覺,思考方式就變成了「首先掌握整體,再根據與整體的關係來檢討細部」。但是貝瑞博士因為有斜視,所以一直都無法做到這一點。
至於無法直接觸摸的事物,他們則會像記住字典上的文字描述那樣,去理解想要理解的對象。)————不是「上面缺了一角的圓錐體」,而是「上面缺了一角的三角形」,所以是平面的形象。
一般來說,人類的大腦會透過左右兩隻眼睛所傳達的資訊「落差」,來掌握自己與對象之間的距離和立體感。看不見的人有色彩感嗎? 由此可知,看不見的人比看得見的人更能理解物體的實際樣貌,這或許跟他們都是使用模型來理解物體很有關連。
嗯,雖然富士山確實是上面缺了一角的圓錐體,但是應該沒有任何看得見的人,會用這種方式去形容它。那麼對看得見的人來說呢?月亮大概是「正圓形」、「形狀像盤子」,也就是沒有厚度的平面圖形。
深藍色的夜空中,靜靜佇立著大大的、柔和的淡黃色圓月——這或許是一般人心中最完美的月亮形象吧。富士山也是一樣,從澡堂的壁畫到各種月曆、繪本,我們不知道看過多少變形後的「八字扇形」,更何況富士山及滿月都帶有吉祥之意,這種福氣的印象更是強化了「圓滿的圓形」和「八字扇形」的形象。也就是說,她終於知道「什麼是空間」了。她終於有了「自己真正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感覺」。
雖然一般都是以視覺障礙來概述,但視障也有各種類型,而且會導致「大腦的使用方式」有所差異,這裡就以其中的「立體視覺」來舉例說明吧。貝瑞博士說,「那是一種極有魅力又令人陶醉的感覺」。
那麼,在經歷如此重大的變化後,她處理資訊的方式又有了什麼改變呢?從她的敘述可以得知,就像她一進入初次造訪的房間就能掌握空間的整體狀況,她在閱讀論文時,也能一口氣就掌握整體的內容。相對於此,月亮的形象就十分平面。
在此之前,她處理資訊的方式是「逐漸累積每個部分,最後再彙總成整體」。這樣的理解也可以說是概念性的。